撰文 /馬煌展 金屬中心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

 

台灣醫材業又被稱為「虛胖」產業?據統計,總數近700家的醫材廠商中,多數是小規模經營、生產附加價值低的醫療耗材,得同時面對大陸廠商搶食新興市場,以及成熟國家自產醫材的競爭,正陷入進退維谷困境!本文將提供3個跳脫困境的建議。

 

台灣醫療器材製造廠商近700家,廠商分佈比例由北而南依序是:大台北地區66%、中部地區21%、南部地區13%,總體產值約為700多億元。

就廠商數而言,500多間廠商意味平均每間廠商產值有1.4億元,看似令人垂涎的醫療大餅,大部分的醫療器材廠商其實只能吃到餅屑。

台灣醫材廠商以小規模居多,產出產品也多為附加價值較低的醫療耗材產品。單從醫療耗材的角度,我國醫材產品主要以注射器出口為主,包含血管攝影、溫度稀釋、藥療、淋巴管攝影、子宮、針筒式、手提式注射器等。

血管攝影注射器可注射顯影液及染料,以輔助放射診斷用;溫度稀釋注射器則使用在心臟部位,溫度控制在38∼40℃,以輔助心導管攝影用,兩者共占醫療耗材總產值75%,也就是說,出口主力產品多數是附加價值較低的醫療耗材。

雖然出口以低階商品為主,但我國還是以相對優良的品質深受進口國青睞,目前這些商品主要出口對象國為美國、日本、德國、中國大陸,隨著新興國家經濟改善,我國也逐漸將醫療器材銷往中南美等近年經濟崛起的國家。

 

令人擔憂的是,這樣的情況在往後幾年可能會逐漸被競爭對手扭轉。

低階醫療器材商品的技術門檻不高,近年中國大陸以大量低價近乎傾銷(DUMP)的手法,出口類似產品到經濟崛起的新興國家,儘管台灣商品相對中國大陸具備差異化的優勢,但挾帶著成本優勢的次等商品,似乎更能滿足新興國家的需求,我國醫材產品如溫水中的青蛙,正受到中國大陸競爭的慢火煎熬。

在已開發國家市場,日趨嚴格的FDA或CE認證,使我國相對於中國大陸差異化的醫材品質反而變得次等,已開發國家的一流醫療院所寧願使用品質較高的自產醫材,規避可能出現的醫療糾紛風險,也不願使用台灣出產的醫材產品。

我國醫療器材產業,不論是在成本領導或差異化,似乎都陷入卡在中間的窘境,進退維谷。

 

「STUCK IN THE MIDDLE」是管理大師麥可波特在競爭理論上提出的重要概念,認為企業應盡可能從「成本領導」或「差異化」策略擇一執行,若無法有效執行,那麼企業將會受到選擇成本領導或差異化策略的競爭對手夾擊,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。

我國醫材產業多走外銷路線,從產銷數據推斷,似乎是因為內需市場過於狹小,迫使企業須採取外銷策略。

然而就注射筒而言,2011年進口數為277,541,500(PCE)、出口數量為116,671,420,卻呈現大幅入超,讓內需市場狹小的論調產生極大的矛盾。

產業結構性問題大了!

因此我國醫療器材產業面臨的真正議題,應該是產業體質不佳的結構性問題。針對幾項結構性問題提出以下建議:

  1. 產業精簡瘦身

    全國醫材市場500多間廠商,對產業而言實屬虛胖的狀態。

    政府應該以政策輔助的方式,幫助缺乏競爭力的廠商轉型或退場,讓內需市場有足夠的舞台與能量,幫助有潛力的廠商在台灣成長,才能夠創造金流,投入下一世代戰略技術的研發。而非先到國外打通路、拿認證,耗費大量資源,卻換來二流商品的產品形象。

  2. 導入2.5級產業新思維

    政府對有潛力的廠商盡可能幫助其技術成長,用質變換取未來的競爭優勢,對於規模相對較小的廠商,可以協助其從2級產業的製造業,轉型並導入服務概念的2.5級產業。

    例如,將生產人體醫用耗材,轉為生產寵物醫用耗材,由於寵物用醫材的檢核標準,遠低於一般醫用標準,有助於廠商減少成本。況且,目前國內寵物相關醫療產業發展不成熟,但飼養寵物的族群與日俱增。

    根據寵物體型大小與種類不同,使診療所需醫材變得繁多。一般診所並無法採取聯合採購的方式減少成本,若能將小廠的產線整合建構共同平台,並提供全國獸醫診所客製化服務,將能使小型獸醫診所不用透過聯合採購直接購得便宜的醫材。

    廠商也能從長尾效應著手,整合許多需求被忽略的小型診所,形成產出的規模經濟,提供更優惠的商品,達到雙贏的局面。

  3. 醫材高值化新潮流

    全球醫美產業以極驚人速度成長。據GLOBALDATA的調查,全球雷射醫美設備產值於2017年將成長到24億美元。

    隨著雷射波段、範圍與能量控制越來越精準,許多工業用雷射大廠開始將技術應用於醫用雷射。例如,SYNERON、SOLTA MEDICAL、LUMENIS、CYNOSURE、PALOMAR、SOUND SURGICAL TECHNOLOGIES、FOTONA,都是成功例子。

    以台灣而言,光電產業與工業用雷射技術成熟,因此於工業用雷射技術上的轉換並不困難,但國內真正有產出醫用雷射的企業僅僅只有雷技公司。

    主要原因是我國對於醫療器材的認證與推廣的規範嚴格,使醫療器材若要以一般行銷方式進行拓展近乎不可能,二來許多醫用雷射關鍵技術專利已被國外大廠進行策略佈局,因此研發新設備除了所費不貲,還極有可能踩到競爭對手專利而興訟,讓廠商望之卻步。

    若要克服此困難,政府可以採取醫材相關專利網的布局,針對競爭企業專利上的遺漏,進行佈點並成立專利銀行,做為他日企業可以用來與國外競爭對手談判的籌碼。

 

「原文發表於2012/08/07工商時報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D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